根治非法倾倒危废需补产业欠账

更新时间:2016-06-04

近年来,剧毒工业废液等危险废物异地非法倾倒案件逐年增多,并呈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城市向农村跨区域、规模化、团伙化转移趋势。非法倾倒危废“以邻为壑”,不仅使事发地付出了巨大的执法、修复成本,而且给当地埋下不可估量的生态隐患。

河北安平县公安、环保部门日前联合查处一起向滹沱河非法倾倒工业废液案件。经取样检测,倾倒的废液PH值小于2、COD为623mg/L、总铬值为47.4mg/L,属于具有强腐蚀性的危险废物并含有一类重金属。经调查,估计已有数千吨废液排入河道。

安平案件不是个例。据河北公安部门分析,近年来河北查处的非法倾倒、处置危废案件中,70%以上为跨区域倾倒、处置,涉及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省市。而云南、浙江、安徽等多个省份近年也曾发生危废异地倾倒污染事故。

危险废物异地随意倾倒,给事发地埋下隐形“生态炸弹”。一些市、县环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城市排水管网没有实现雨污分离,不法分子随便找一条沟渠倾倒,废液直接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对其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有的超出处理能力只能污水直排。更重要的是,废液随意倾倒,对当地地下水、土壤等造成的污染难以测算。

异地倾倒案件频发的原因,一方面是具备处置资质企业处理费用昂贵,至少是非法处置费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一些不法企业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另一方面,随着打击力度加大,这类案件呈团伙化犯罪趋势,形成组织严密的黑色产业链,就安平查处案件来看,犯罪团伙成员多达上百人、涉案车辆20多辆,从废液收集、转移到倾倒都有专门人员负责,各司其职、互不知情,增加了查处打击难度。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一些省还出台了地方防治条例,加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批、跨市转移审批等制度落实。但异地倾倒危废案件频发,却暴露出目前危废跨界转移管理制度上仍存漏洞,不法分子仍有机可趁。

记者采访的专家及基层工作人员认为,要解决危废转移和倾倒环境违法行为发生,需进一步加强监管与打击力度,完善跨界转移等相关制度。并建立环保、交通、安监、公安等部门联合监管执法机制,明确危废跨界转移审批管理中的分工和责任。

最重要的,是在地方产业规划中,将污染产业与后续循环处理产业衔接起来,提高危废的就地就近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做到标本兼治。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地方形成了较为集中的冶炼、化工、皮革等污染产业,单项污染量大,后续产业却跟不上、当地处理能力有限。要根本解决危废异地倾倒问题,补上产业“欠账”事不宜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