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行业:蛋糕大,但吃起来却很难

更新时间:2017-12-02

 
 
 
 

 
 
 
 

 
 
 
 

 
 
 
 

       土壤与公民的健康休戚相关,它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密切相关。

        然而早在2014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化工、矿业、冶金等行业的工业废弃地是受污染典型地块之一。当前我国土壤被污染的程度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虽然国家在治理土壤方面的政策陆续发布,但土壤修复行业似乎仍“不温不火”。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情况究竟如何?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作者:梁文艳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固废拆解业,让浙江台州市路桥区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电器废弃物拆解基地。当地人从废旧电器中拆出财富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伤痛,土壤中的重金属、多氯联苯等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

 

 

       对此,当地在2010年启动了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工作,有关方面划拨了总共1000万元专项资金,只修复了12500平方米(20亩)被污染的土地,而这项修复工作却持续了长达4年的时间。最近,有媒体报道称:“4年后,污染的土壤被修复到了预期指标,然而这个过程却并不轻松,每亩近50万的修复成本、修复的方法还不具备太强的推广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规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文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受到污染的土壤修复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再加上成本较高、难度又大。再加上每块土地所受到的污染程度及所含重金属不一样,因此,在土壤修复方面没有捷径可走。

土壤污染“告急”

        土壤与公民的健康休戚相关,它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密切相关。因而,保护好土壤环境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近些年来爆出的铬大米铬超标等土壤被污染事件,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成都恒滋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锐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农田污染是很严重的,目前全国最严重的地方是在湖南湘江领域,由于这些地方近些年来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早在2014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化工、矿业、冶金等行业的工业废弃地是受污染典型地块之一。在调查的81快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据了34.9%。

 

        不难看出,两部委联合调查的公布数据,无疑显示出了当前我国土壤被污染的程度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其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日趋严峻。

 

        据相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土壤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到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损失每年可达200亿元人民币。另据资料显示,我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重金属污染超标问题突出,镉是其中的首要污染物。“工矿企业排放污染物、农田施放化肥和农药、畜禽养殖用药等,都有可能造成土壤和农作物中的镉污染超标。”贵溪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王璞阳表示,最好的治理办法就是杜绝源头污染,因为修复的难度和所需时间,远远超出想象。

 

        受到污染的土壤会对经济发展及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污染场地产生的污染物,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产生急性健康风险,在更多情况下,由于人们长期暴露在低浓度污染重,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患上恶性疾病的风险。”在一次公开高端环境资源法制论坛上,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德敏曾坦言,国内不少污染场地未经任何处理修复,就直接用于开发,一旦发生事故,就不只是环境问题,而是影响后续经济建设,更是危害健康、人身权利的严重社会民生问题。

 

        姜文来坦言,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土壤环境状况令人忧虑,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对土壤修复已经成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实施。

 

        前不久,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邱启文表示,由于土壤具有较大的空间特异性,这个比例并不代表污染面积的比例,仅能从宏观上来反映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目前,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进一步摸清土壤污染的面积和分布,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健全的基础支撑。

 

        事实上,国家在土壤修复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日前,环境保护部在11月份召开例行发布会时,环保部规划财务司负责人尤艳馨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环保专项资金规模预计将达到497亿元,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以及农村环境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

 

        据尤艳馨介绍,在土壤防治方面,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5亿元,主要用于31个省(区、市)土壤(含重金属)污染防治,新启动一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

 

        据记者统计,在土壤治理方面,自“十三五”以来,中央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已累计150亿元。

难啃的“蛋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也有后发优势。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姜文来说,我国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关注了矿区土壤、污灌区土壤等污染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包括农业土壤背景值、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等研究,对我国土壤背景的摸清奠定了基础性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1995年,我国就发布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近几年,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问题关注度较高,因而,被污染的土壤亟须修复也被提上日程。

 

       在2016年5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土十条),随后,一系列的落实实施细则也陆续出台。

 

        这一政策的发布,也再次表明了国家已经向土壤污染宣战,治理土壤污染也成为重要任务。

 

        虽然国家在治理土壤方面的政策陆续发布,但土壤修复行业似乎仍“不温不火”。

 

        据中国环境修复研究院编制的《中国修复发展白皮书》显示,2014年,修复企业约有500家,而在2015年的土壤修复市场中,大量“闯入者”使从事土壤修复业务的企业数量将近翻了一倍,数量已经增长至900家以上。

 

        但与近几年涌入土壤修复行业的企业“蛙声一片”相比,2015年受污染的土壤修复合同却显得格外“沉寂”。

 

        据中国环境修复研究院院长高胜达介绍,2014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为12.74亿元,2015年这一数字增长了67%,达到21.28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21.28亿元对900多家修复企业,加入平均分配,每家份额仅区区200多万,令人啼笑皆非的平均数。

 

        “目前,土壤修复行业虽然商机巨大,但整个市场的盘子还很小。”姜文来说。

 
  • 首先,土壤修复科学认识和实践上需要进一步提升,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不均匀性和具有难可逆性,正确地认识土壤问题并且在实践中科学地治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 其次,经济适用、简便高效的治理技术尚未出现,现在的治理技术投资大,时间长见效慢,治理效率不高还不能适应我国土壤污染的现实;

  • 再次,土壤污染治理资金筹集困难,由于土壤污染治理效益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效益低,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主要靠国家或者污染企业投入,由于需要投资巨大,推动难度很大,很难有社会资本进入;

  • 最后,土壤污染监控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土壤污染监控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土壤污染的特性和实践需求,需要进一步统一规划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并组织实施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工作。

 

        有观点认为,在一些土壤治理中,企业所热衷的地段主要是城市棕地修复,而耕地领域项目仍处在试点阶段。即便是坐落在农田重金属污染中的湖南,承接多个农田修复的企业,在耕地修复的盈利仍是寥寥。

 

        通过业内人士的分析可以明确,虽然,土壤修复行业“蛋糕大,但吃起来却很难。

 

        姜文来认为,解决“蛋糕难吃”的现状,需要进一步探索商业模式。也就是说,如何让商业资本在治理过程中获得一定利润并持续生存下去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从整体情况来看,国内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行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引导,需要建立有治理技术完备、资金雄厚的综合能力强的土壤修复龙头企业推进,培养一批有活力并且能持续生存的土壤污染治理的中小企业迫在眉睫。